【节日习俗】二十五,磨豆腐 |
|
|
豆腐是北方居民的传统食品之一,也是年节的必备食品。平时居民生活食用所需的豆腐,大多购买。在北方农村,每年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五,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传统习惯。 磨豆腐的传说 民间传说“灶神”上天汇报后,玉皇大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,查察人间善恶,并定来年祸福,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,称为“接玉皇”。这一天起居、言语都要谨慎,争取好表现,以博取玉皇欢心,降福来年,并吃豆腐渣以示清苦,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。 磨豆腐的过程 做豆腐主要原料为黄豆、卤水或石膏,主要工具有磨子、点卤勺、卤壶、水缸、石板、色布、木架等。先将黄豆浸泡约24小时,磨成豆浆,上锅加热至100℃后取出放入大水缸里,然后开始点卤,待豆浆成块状时取出放入木架色布内,再用大石板挤压,把水分排尽后即可食用。在曲阳北部山区,人们用前次做完豆腐余下的酸浆替代卤水,用它做出的豆腐味道更加鲜嫩可口。做好的豆腐可以炒、炖、煎、炸,甚至凉拌,主要菜系有大锅菜、家常豆腐、麻辣豆腐等。现在很多家庭已经不再自己做豆腐,但豆腐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春节食品。 做完豆腐后,都会剩下豆渣,人们便将玉米面和豆渣加水、盐、葱等和好,做成窝头或者饼子状,上屉蒸熟即可。豆渣饼子是春节期间曲阳农村地区必做的一种面食。 赶乱岁 除了磨豆腐,从这一天开始,在河北还有赶乱岁的风俗。民间嫁娶一般都要选择黄道吉日,只有在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至除夕被迎回这几天里,因为人间无神管辖,百无禁忌,所谓“过了二十五,天天是吉日”,人们会赶在这几天里操办婚嫁等一些大事,不用再费心选择“黄道吉日”,俗称“赶乱岁”。清朝潘荣陛著《帝京岁时纪胜·乱岁日》说“二十五日至除夕传为乱岁日。因灶神己上天,除夕方旋驾,诸凶煞俱不用事,夺于此五日内婚嫁,谓之百无禁忌”。赶乱岁也可以说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节奏的特定时段。岁末年终,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,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,这是一个好时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