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民间故事] 洼子村大槐树 |
|
|
提起洼子村“大槐树”,有一传奇故事,大槐树现枝繁叶茂、根系发达,粗有三人合围,高约两丈,主干已空朽,内可藏二人,向北倾斜,街南而植。树南侧古时有一人家,家主名夏善人,有人口若干,人丁兴旺,大门即在树的西侧,门阔楼高,两尊石狮面北而卧,家大业有,骡马成群,长工短工、佣人丫环几十名。那么其家为什么这样发达呢?传说和村西“慧炬寺”、村中“大槐树”有关,听我慢慢道来: 古时这里住着一人叫夏善人,这一家不知从哪一代祖先起,就居住在大槐树旁,祖先壮年时家贫如洗,以农为生,时常去慧炬寺周边开荒种地,闲时常去寺院与和尚、主持闲聊,学佛说法、念经学善,同时对门前大槐树从不损坏、严加保护。有一年,家中妇人怀孕待产,因家中拮据,无奈之下,去涧瓷村下煤窑,一天可挣一合小米。一天下班挣得一合小米高兴而归,夜半归途恰逢大雨,电闪雷鸣,因惦记家中妻小,回家心切,冒雨前行慌不择路,摔了一跤,将米洒了一地,其祖先惜其食粮,借着闪电之光收米,一闪一收,两闪两收,边收边嘟囔:“辛辛苦苦挣得一合小米,却洒了,真没出息,天公又不作美,半夜而归,唉!我若时来运转,用上长工短工,不等日落让其回家,不受老天摆弄。”就这一嘟囔应验了,回家将米倒在缸中,顾不得疲劳饥饿,见妻小无恙,就睡了,第二天一早又去打工挖煤。 不几天妻子临盆,生一男婴,吃的就是缸中之米,不料米只吃不减,吃一点长一点,吃一升涨一升,食之不尽,用之不竭,加之勤俭持家,省吃俭用,从此便发家了。其祖先善有善报,愈发行善,德日加厚,若遇横逆,反躬自责,怡然顺受,不几年光景便富甲一方,长工、佣人、丫环全都用上了,街坊邻居有说是勤劳持家德结果,有的说是善于经营,有的说是学佛行善之缘,有的说是在闪电中收米将财神收到家中,不管怎么说,实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贵之家。于是增建了新宅院,另建东西二棚,家中十几匹牲畜喂足草料拴在东棚,但有贫苦人家,若用牲畜只管来牵,用后归还拴往西棚即可,从不计较草料成本。再者,其祖先为兑现那收米时“嘟囔”之语,家中长工短工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天气不好即使早些回家,此事不久传遍三里五乡,传到了县城,县吏感其德,送赠匾额二块,各写四个大字,分别为“善人之德”和“葛巾之额”。 夏善人之祖先又做起皮革生意,传至善人辈仍然做皮革生意,但不知几代多少年后,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,历经千年沧桑不衰,人不加斧锯之伤,天不降雷电之祸。相传夏善人在明末清初经营皮革生意,常常往返于辛集、曲阳之间,有一次去辛集完货,正准备上驮回家,旁边走来一妇人,冲上驮人嫣然一笑:“这不是老邻居吗,啥时候到的,请到我家中用饭,百年前咱们曾是邻居呢。”上驮人感到莫名其妙,不知如何回答,只说句“谢谢,再见”,便急忙上路了,途中年轻人问年长人:“老叔,上驮时那位老妇人怎么称咱们是邻居?还礼让咱们去家中用饭。”年长人无从回答,心中联想起家中老槐树轶事,回说:“别问了,回家后善待咱门前的老槐树就是了。”回家后向祖父说起此事,则认定门前老槐树有了仙气,从此,善待老槐树更加有之。 不知是老槐树阴助,还是“慧炬寺”学佛之缘,如今洼子村老槐树仍在,更加枝繁叶茂、根系发达,后人们用水泥、青砖将其围护起来,人们夏天在树下乘凉、闲聊,茶余饭后仍这样传说着。 (文:夏军全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