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事找支部!小赤涧村新能源重卡园区“加速跑”落地记 |
|
|
夏日的曲阳县灵山镇小赤涧村,机器轰鸣交织着建设号角,一座占地14000平方米的新能源重卡综合服务园区,正从蓝图中加速“破茧”,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。这个承载着“双碳”使命、撬动区域物流产业转型的项目,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月,创造了项目落地的“小赤涧速度”。在这背后,是小赤涧村党支部“有事找支部、支部马上办”的硬核担当,书写着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生动答卷。 畅通渠道听民意:一张诉求单点燃项目火种 “听说有企业想在咱村建新能源重卡园区,这事儿靠不靠谱?”村网格员魏路尤在走访时,记下了村民王大叔这句带着期盼的嘀咕。这声疑问顺着村里的“网格服务快车道”,很快传到了村党支部会议桌上。 “新能源是风口,既能带活就业,又能盘活闲置的扶贫微工厂,这机会必须抓住!”村党支部书记一锤定音,带着“首接即办”的劲头牵头对接。支部委员们当即分兵三路:一路揣着村情档案直奔企业,细数闲置扶贫微工厂的场地优势、区位便利;一路召集村民代表、老党员围坐“阳光议事厅”,算起“三本账”:经济账上,项目建成后周边煤企物流“油换电”成本直降三成;就业账上,村里将新增数百个岗位;长远账上,能为乡村发展注入绿色动能。 三天后,当企业负责人带着团队进村考察时,看到的不仅是整洁的闲置厂区,还有支部早已整理齐全的场地产权证明、村民意向统计表。“没想到村里反应这么快,我们没考虑到的细节,支部全想到了!”企业当场敲定合作意向,项目火种就此点燃。 优质服务显担当:一本台账跑通手续“快车道” 项目要落地,手续是“拦路虎”。扶贫微工厂租赁、项目备案、环评审批……一串手续涉及多个部门,企业负责人犯了难:“我们对本地情况不熟,这手续怕是要耽误工期。”“您放心,我们全程提供服务!”村党支部接过担子,指定两名“两委”干部当专职对接,建起“手续办理台账”,每天更新进度,倒排工期。 为盘活扶贫微工厂,帮办员揣着租赁合同和包村干部、主管副职沟通协调,碰上项目审批的专业难题,村支部书记第一时间上报镇党委、政府,灵山镇精准“吹哨”,协调行政审批局加急“报到”,相关部门派业务骨干带着政策手册进村,蹲在工地上现场指导,原本需要20天的手续,6天就办妥了。“从没想过村里能帮我们跑成这些事,光手续就比预期快了半个月!”企业经办人拿着批文时,忍不住为支部竖起大拇指。 党群齐心促和谐:一场协调会解了施工“扰民忧” 项目开工后,夜间施工噪音引发部分村民不满。接到这一反映后党支部立即召开“议事会”,施工方、村民代表、网格员围坐一桌。 “工期紧,但不能让乡亲们受委屈。”支部书记首先亮明态度,提议调整施工时段:早6点至晚8点作业,夜间只进行无噪音的材料转运。施工方起初犹豫,担心影响充换电站建设进度。老党员魏大爷接过话:“咱村支持项目,但也得互相体谅。你们按点施工,我们还能帮着照看材料呢!”最终双方达成共识,村民们还自发组成“义务巡查队”,白天帮着维护施工秩序,晚上帮着看管设备,工地成了“党群同心场”。 如今,这座新能源重卡综合服务园区已进入初步建设阶段,目前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。按照规划,5年内这里将实现年销新能源重卡2000辆以上,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,成为冀西地区绿色物流的“电驱港湾”。 “有事找支部”不是一句口号。望着已经初见雏形的园区,小赤涧村党支部书记魏国强语气坚定,“群众的事,支部往前站;发展的事,支部带头干。这园区,就是我们给乡亲们最好的答卷。” (灵山镇供稿) |